景德镇瓷器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瓷器百科

瓷器百科

海上瓷路印证中外文化交流

瓷器的制作过程2024-05-25瓷器百科徽瓷器
海上瓷路印证中外文化交流,徽瓷器,逸瓷器,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罐明南澳Ⅰ号出水▲建阳窑兔毫盏(红斑瓷器)广东省博物馆藏龙泉窑青黄釉单把杯(注瓷器)广东省博物馆藏唐代的巩县窰三彩浮雕狩猎纹残瓶,造型具有当时西亚地区器物的风格。从

海上瓷路印证中外文化交流

   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罐明 南澳Ⅰ号出水▲建阳窑兔毫盏(红斑瓷器)广东省博物馆藏龙泉窑青黄釉单把杯(注瓷器)广东省博物馆藏唐代的巩县窰三彩浮雕狩猎纹残瓶,造型具有当时西亚地区器物的风格。从它的造型和案可看出中外交流的频繁。白釉贴珐琅彩花卉纹壶德国制(浙江龙泉瓷器) 香港艺术馆藏仿中国五彩描金博古纹盘英国制(小瓷器批发)广东省博物馆藏青花克拉克瓷狮子花卉纹瓷盘明 澳门博物馆藏广彩徽章纹大盘清 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西方已向中国订购成套的西餐瓷具,每套少则数十件,多则有三百件。展览中就有一套清道光的广彩人物纹茶具,由于数量众多,这是奉华款瓷器次全部展出。

   《英国的瓷器》已经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了近一个月,三地博物馆从外销陶瓷中精选的1件(瓷器枕头)古老精美的瓷器,与广州观众近距离接触,无声地讲述着那段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往事。

   《高丽瓷器》已经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了近一个月,三地博物馆从外销陶瓷中精选的1件(Q瓷器)古老精美的瓷器,与广州观众近距离接触,无声地讲述着那段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往事。在此期间,为配合展览,省博物馆举行了一系列有关陶瓷的学术报告和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详述瓷器贸易引申的东西方文明对话过程-临瓷器如由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文博学会副会长谢海山主讲的“从唐宋陶瓷装饰工艺谈当今仿品赝品的鉴定”,由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霍吉淑主讲的“纹章瓷与订制:东西方的对话—瓷器制造的发展历程”,由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主讲的“南澳Ⅰ号的年代及其意义”,由广东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研究员黄静主讲的“南海丝绸之路与陶瓷外销”等等。

   这一展览还将延续到明年5月19日,然后在明年7月移师香港艺术馆展出。观众们可以在展览的同时聆听讲座,不仅看到陶瓷工艺之美,同时了解瓷器海外贸易的历史,对中国陶瓷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响留下深刻印象。

   走进展厅,可以看到独具匠心的布展方式-东晋瓷器打破方方正正的博物馆习惯空间,蓝色波浪形的展板将展厅分割成曲线形,让观众联想到海洋文明。这个展览也正是以陶瓷文物为切入点,通过“东方瓷国”、“海上通衢”和“瓷艺远播”三个部分,介绍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全国各个窑口的外销瓷品种及其外销情况,以及中国瓷器对外国陶瓷的响。

   在唐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相当成熟,由于瓷器特别怕碰撞,从陆路运输的话,损耗太大,所以后来几乎都从海路外销了。从唐至清代,从南海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各条航线,也被称为“陶瓷之路”。粤港澳三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担当海外瓷器贸易的重要港口。虽然展览展出的瓷器,出土地点都在珠三角地区,但年代不同、形制各异,包括东汉时期的陶双耳壶,南宋或元代的绿釉褐斑军持,明代的青花克拉克狮子花卉纹瓷盘,万历年间的五彩凤形军持,清代的光彩文章花瓶等等。年代在南宋之后的,以外销瓷居多。在展览中,粤港澳三地选取的馆藏精品各有侧重,例如香港以外销主要品种之一的茶具为主,澳门则以克拉克瓷和宗教题材的瓷器为主,还有数十件珍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几十年未曾与观众见面的外销瓷也首次公开亮相。

   这次展览,除了展出有宋代的沉船“南海一号”的部分出水文物之外,还首次展出了近年来在南澳岛附近考古出水、曾被命名为“南海Ⅱ号”,后来又改名为“南澳Ⅰ号”的明代沉船里的古代瓷器。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在讲座“南澳Ⅰ号的年代及其意义”中提到:这些瓷器基本上是漳州平和窑克拉克瓷的瓷器,此外还有景德镇产的彩釉瓷器等。从这些瓷器的造型与案来看,它们不是像“南海一号”那样运往欧洲,而是准备运往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它是海上瓷路东南亚航线的有力佐证”。从“南澳Ⅰ号” 出水文物的档次和消费群体来看,它代表着一种民间贸易。说明当时贸易已经进入民间生活,是沿海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霍吉淑主讲的讲座“纹章瓷与订制:东西方的对话—瓷器制造的发展历程”,让听众们初步了解了纹章瓷这一的产品。

   由于瓷器在海外大受欢迎,欧洲的贵族向中国工匠订制西餐瓷具,让陶瓷的造型变得中西结合,于是在这次展览中,观众们可以看到许多造型很“西洋”的器物。除了造型之外,欧洲贵族还在花纹上多有要求,其中有些是要求出“最中国”的样,如龙凤花卉等,有些却订制用西洋法绘制的风景案,或直接要求将家族纹章烧制在瓷器上。19年英国出版的《矾红描金瓷器》中,收集纹章瓷二千件左右。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一品堂瓷器》里就有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贩于鬼子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既有中国传统的工艺特点,又体现精细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因而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这些瓷器上的纹章,大多是欧洲诸国的皇室、贵族、显赫家族、团体等的标志。他们在定制纹章瓷时不仅肯出高价,而且要求也最为严格,因此,纹章瓷在外销瓷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是最为精美的。虽然纹章瓷的产地是中国,但它们烧成之后都到了西方,所以在国内反而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其实包括纹章瓷在内的外销瓷的生产,集中了当时的工匠和原材料,结合了中西方的审美要求,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喜爱并大量订购中国瓷器的同时,各国也一直致力钻研陶瓷技术和配方。从十七世纪起,荷兰德尔夫特的工匠们便成功仿制出类似宜兴紫砂的朱泥硬陶,制作成茶壶。据记载,10年,德国迈斯森器作坊就生产出了含有高岭土成分的白瓷。

   在这次展览的最后部分,专门展示了国外仿制的瓷器,有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的制品。其中日本瓷器,在风格样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在技术上也相当成熟,主要是在青花之上,再施加铁红彩和描金花纹,特点是案不对称并且留有比较多的空白,被称为“伊万里烧”。有趣的是,这些日本瓷器又很快被中国瓷窑和欧洲工厂模仿,比如景德镇,制作带有日本风格的瓷器,叫做“中国伊万里烧”,制作精美,销量比日本原产的还要好。